情理断案、调解与简约治理 ——以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司法为中心胡永恒【摘 要】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模仿西方法治的“据法审判”不同,边区有意识地探索与中国国情更为吻合的司法之路。以边区的婚姻司法为例,由于法律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相对于边区社会来说过于超前,在实践中引发了不少始料未及的问题,边区在改进立法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司法中的变通方式。在判决中运用情理做出判决的“情理断案”,以及推广相对灵活、不拘法律条文的调解模式,即是边区在司法中进行变通的产物。“简约治理”模式符合当时精兵简政的潮流,以有限的司法资源维持了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它既体现了边区对中国古代司法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也体现了对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模式的反思与改进,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法制道路的可贵尝试。【关 键 词】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婚姻自由;司法传统;治理模式【作者简介】胡永恒,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23.3.50~61
东北战场之战略易势(1946.10-1947.7)张 皓【摘 要】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东北战场之敌我态势发生转变。歼灭国民党军8000人的新开岭战役,终结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发展态势。第一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辑安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开始改变敌主动、我被动的态势。第二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运动战和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变这一态势。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包围德惠、袭取长春后,国民党军开始被动挨打。1947年的夏季攻势,使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等据点,东北解放已成定局。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由主动变为被动,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变主动,掌握了东北战场。【关 键 词】东北民主联军;新开岭战役;辑安反击战;四平之战【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政治史(北京 100087)。【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3.4~21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22LSA024)。
从“中国各族人民”到“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塑造(1949-1954)邵六益【摘 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中的传统代表,新政权在各少数民族彼此认可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民族共和。经过后来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逐渐培养了与人民有联系的少数民族干部,替代了之前的传统代表,培育了全国层面同质化的“中国人民”,进而在1953年开始的选举中,以全国性的人大代表取代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代表并制定宪法。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颁布,预示着“中国人民”作为制宪权主体从各民族群众中诞生,开启了新中国宪制的元叙事。“中国人民”概念背后存在着“一体多元”格局:人民的民族身份是多元因素,人民的政治法律身份是一体因素,这一法律身份的塑造离不开社会主义机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描述“中国人民”政治生成的过程并发掘其理论意义,既能够为当下“中华民族”的讨论提供政治法律支撑,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20世纪的革命传统,从而理解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关 键 词】民族共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制宪权;中华民族【作者简介】邵六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原文出处】《开放时代》(广州),2023.3.76~93
【基金项目】本文是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民族地区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研究” (项目编号:22SFB5006)的阶段性成果。
1960年代初的台海“反攻”议题冯 琳【摘 要】1960年前后,面对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背离,国民党当局在不安与绝望中想要孤注一掷、“自行反攻”大陆。此时,中国大陆面临经济与外交的困难,社会的稳定性出现波动,蒋介石认为时机已至。基于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限制及以往的相关保证和声明,国民党当局并不能真正“自行反攻”,而需要先获得美方首肯。模糊政策之下,为“稳住”蒋介石,信奉“多米诺骨牌”理论的美国政要曾暗中支持和纵容其“反攻”计划。1962年春夏,中央军委在东南沿海进行战争部署、集结兵力,美国对国民党当局一度放松的缰绳此时才真正收紧,“反攻”议题得到遏止。但是美国担心强行阻止会影响台湾当局的士气,且减弱美国对台湾的控制力,因而仍以拖延战机交付等策略阻止国民党“反攻”,实际上美国对台态度仍然处于“且收且放”的模糊状态。【关 键 词】反攻;台湾;蒋介石;美国;肯尼迪【作者简介】冯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23.4.91~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美国对台政策及蒋美互动的历史考察(1949-1979)”(项目号 21AZS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际传播和国际评价研究(1978-1979年)吴文珑【摘 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及闭幕之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会讨论的各项议题中,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中共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调整等备受国际社会瞩目,相关的报道、专稿和电文频现。国际社会除介绍、传播和评析全会的上述议题外,对全会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从不同维度做出了预判。总体上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关 键 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国际传播;国际评价【作者简介】吴文珑,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北京 100091)。【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23.3.31~42
民国时期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的认识和运用励 轩【摘 要】民国时期,藏族之中较早对“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有所认识的应是当时身处内地的九世班禅及其追随者,以及一些精通汉藏语文、游走于汉藏两地的康巴藏族。这些藏族人士深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初步认识了“中华民族”概念,并接受了五族共建中华民族的话语,还通过创办刊物等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在藏族社会的进一步传播。全面抗战的爆发是藏族同胞“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接纳与认同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不过,一些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不与主张民族同化的国民党保守派完全一致,他们在相关话语的使用上更注意平衡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另外,这些藏族人士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建设的包容性主张更具有吸引力,后者在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同时,始终兼顾到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地位和利益,这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国内各少数民族人士广泛支持的缘由。【关 键 词】藏族;格桑泽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民党【作者简介】励轩,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成都 610044)。【原文出处】《民族研究》(京),2023.2.126~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近代东部藏区商业贸易中藏族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获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项基金 资助。
范围之外的调查 ——论李顿调查团之汉口调查屈胜飞 金 楠【摘 要】李顿调查团赴汉口调查,是中日与李顿调查团两国三方外交折冲的结果。日本主张李顿调查团应赴汉口调查,其目的是拖延调查团赴东北的时间,并企图坐实对华的各种所谓指控,以掩盖其侵华之本质;中国对日本之阴谋了然于胸,反对调查团赴汉口调查,但弱国的地位又使其无力表达强硬的反对态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李顿调查团赴汉口调查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却难掩其迎合日本之嫌。李顿调查团在汉口围绕日本对中国的各种指控进行了公开与私下的调查,调查结果事实上承认了中国近年之进步,间接否认了日本对中国的不实指控。于南京国民政府而言,李顿调查团的调查结论虽然可勉强接受,但过程却是消极被动的,其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弱势地位由此可窥一斑。【关 键 词】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国联调查团;汉口【作者简介】屈胜飞,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金楠,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 究生。【原文出处】《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南京),2023.2.95~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联调查团档案中关于中国共产党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BDJ06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南京大屠杀时期难民粮食救助研究”(17NDJC036Z)的阶段性成果。
关注过程:妇女识字教育研究的视角转换 ——以1940年和1944年晋西北冬学为例罗 迪【摘 要】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教育家、知识分子和各政党都积极提倡民众尤其是妇女的识字教育,视其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这一角度出发,不同的政党团体对于民众识字如何服务于国家民族建设有不同的表述。归其宗旨,大多将识字作为获得读写能力和获取知识的前提,将其功用放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关联这个维度来衡量,识字与否决定了个人在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思想框架长期以来指导着学者对识字教育的研究。本文以1940年和1944年的晋西北冬学为例,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主张将识字作为实践,认为其社会影响是基于人们在识字过程中的体验之上形成的,而根植于地方社会的多元的人际关系是包括妇女在内的农村民众体验和塑造识字社会意义的重要场域。农村妇女通过识字的经历调整和重塑与亲朋、邻里以及根据地政府的多维关系,进而获得相对的文化自信,体验识字带来的对日常生活的革命。【关 键 词】识字;冬学;识字事件;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作者简介】罗迪(1983- ),女,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教育史、社会文化 史(美国 阿拉巴马州 塔斯卡卢萨 35487)。【原文出处】《妇女研究论丛》(京),2023.3.58~72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高层 对“焦土抗战”之认知与分歧 ——以朱家骅为中心周东华【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高层就是否采用及如何采取“焦土抗战”,在认知和实践上发生了相当严重的分歧。1937年11月底至12月初从浙江省主席职位调离前后的朱家骅,在其“离浙声明”中首次提出以“爱惜民力物力”为前提的“焦土抗战”观点,且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符合蒋介石意旨的,但被以桂系为代表的主张“自我焦土”的“焦土抗战”论者曲解和误解。为此,他在浙江省政府撤出杭州时作了保全杭州城的安排,也在从浙江路经江西、湖南抵达湖北之履新途中,一路解释他的“焦土抗战”观点,但效果寥寥,呼应者仅汪精卫等极少数国民党高层。待到1938年“长沙大火”,被保全的杭州城和被焚毁的长沙城形成强烈对比之时,无论是蒋介石本人还是陈诚等国民党高层,对“焦土抗战”作了一些反思;知识界、舆论界也主张慎用“莫斯科公式”。此后,中国社会有关“焦土抗战”的讨论与实践都趋向理性与慎重,应该说是对朱家骅“焦土抗战”认知和实践的最大肯定。【关 键 词】全面抗战;国民党高层;朱家骅;“焦土抗战”【作者简介】周东华,杭州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暨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3.3.67~84
全面抗战时期“工合”运动海外经费之争与中外博弈肖晓飞【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是一场中外人士共同参与的经济救助运动。经费来源主要有社员认股、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海外捐款。社员认股数量过少,可以忽略不计。政府拨款的弊端是流程复杂、效率低下。银行贷款则因其不稳定性,难以资助广大基层合作社。海外捐款在数量上不及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但胜在及时高效,可以有效支持合作社。随着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海外捐款的价值逐渐凸显。“工合”总会始终希望掌握海外捐款的分配权,遭到各地一线工作者强烈反对,并引发参与运动的中外人士的激烈对立。经费之争折射出中外人士对“工合”运动定位和发展前途的分歧,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心理冲突,其实质是一场中外博弈。【关 键 词】抗日战争;“工合”运动;经费争夺;中外关系【作者简介】肖晓飞,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原文出处】《抗日战争研究》(京),2023.2.112~127
多向度的“革命” : 中共成立前陈独秀革命思想演变探究杨泰龙【摘 要】陈独秀最初极力推崇以实现共和为目标的政治革命,在感受民国政局混乱之后,转向民众的心理建设,并将“革命”内涵加以拓展,延展至伦理、道德、文学等各方面。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开始眼光向下,主张民众运动。在对世界劳动运动历史规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他由主张民众运动发展为主张劳工革命。陈独秀主张的革命具有多重向度,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等关系复杂。最终,两种“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合而为一,“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则独立性消解并融入“社会革命”之中。【关 键 词】陈独秀;共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作者简介】杨泰龙,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631)。【原文出处】《苏区研究》(南昌),2023.3.14~28